近日,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母山鎮(zhèn)握岱村的虎奶菇陸續(xù)成熟。村民張秋林再一次掏出了自家的“洗菇法寶”。
“洗菇法寶”擺在菌菇種植基地旁,是一個造型奇特的鐵制機器。這個機器分兩部分,上方是一個橫放的滾筒,兩端連著支架,架在一個四四方方的藍色水槽上。滿水狀態(tài)下,水面稍稍沒過滾筒底端。滾筒是鏤空的,乍看像一個大大的鳥籠,內側固定一百多個刷子。當滾筒轉動時,虎奶菇、刷子和水充分接觸,帶走附著在菌菇表面的泥土。
3月24日下午,海南日報記者來到握岱村,看到機器旁放著剛從土里挖出來的虎奶菇,滿滿當當?shù)匮b進十四五個麻袋。張秋林的妻子往水槽放水,他將兩袋虎奶菇倒進滾筒,啟動電源。大約過了五六分鐘,一個個灰頭土臉的“土疙瘩”變得白白胖胖?!耙郧罢慌剑椭^弓著腰使勁刷兩三天,現(xiàn)在一個小時就全刷完了。”張秋林略帶得意地說。
這是張秋林種的第二批虎奶菇。握岱村駐村第一書記湯王星介紹,2022年,在幫扶單位省科協(xié)的支持下,握岱村試點發(fā)展大棚菌菇種植產業(yè),發(fā)現(xiàn)成效不錯,便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農戶”的模式,發(fā)動村民在檳榔林和橡膠林下種植虎奶菇,發(fā)展林下經濟。2023年4月,本村致富帶頭人張秋林在自家4.5畝地種下10000個菌包,在2023年底賺到6萬多元,隨后一鼓作氣又擴大規(guī)模種了一批。
“敢擴種,就是因為有這個機器?!睆埱锪中χf,一只手不停撫摸著機器。由于握岱村種植規(guī)模小,周邊沒有加工廠,按照企業(yè)的合作模式,采收后的菌菇,需要村民自己清洗、切割、烘干、打包后,才交給企業(yè)收購。第一輪收獲期,他們就被清洗這一環(huán)難住了,“一家三口瞇著眼弓著腰,拿刷子蘸水,沒日沒夜地刷,刷到腰痛”,夫婦倆年近花甲,這樣干下去,不是辦法。
一天,張秋林看到家里的洗衣機,忽然來了靈感——把衣服裝進滾筒,泡在水里轉動,就能清潔污漬;把菌菇裝進滾筒,不就能洗刷污泥了嗎。憑借跟著木匠父親學做手工活和在外務工的經驗,張秋林很快做出了第一臺菌菇清洗機,解決了加工難題。
“老張哥的機器提升了加工生產力,激發(fā)了其他村民的種植熱情?!瘪v村工作隊隊員王龍昱說,全村第二批共發(fā)動7戶農戶,種植了7萬個菌包,預計總產值達45萬元,“其中2名種植面積大的村民分別向老張哥定制了1臺清洗機?!?/p>
眼下,張秋林一面樂呵呵地洗著他的菌菇,一面上網鉆研搗鼓著他的新“武器”——菌菇烘干機。他先研究機器構造和烘干原理,再買材料焊接,還特地將原本的電熱裝置改為柴火加熱,節(jié)省加工成本。不僅如此,他又拿最初的6萬元收益買了一臺挖掘機,自學菌菇挖掘技術。“等烘干機造好,我還要繼續(xù)擴種?!?/p>
“老張哥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,我們也將發(fā)揮好省科協(xié)的優(yōu)勢,邀請專家團隊來開展菌菇種植培訓和技術指導,讓更多村民種好菇,享受產業(yè)發(fā)展收益?!睖跣钦f。